人物|读史阅人可省己


人物|读史阅人可省己
文章图片

图/视觉中国
作文题
读史可以明智 , 阅人可以思己 。
尝试在开放性的情境中 , 发散思维 , 去形成自己对古代经典中的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 。
教师解题
刚迈入高中的学生 , 思想逐渐走向理性 , 对社会、人生都有着新的探索 , 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的需求 。 伴随着课堂教学 , 我们引导学生聚焦所学的古代经典文章中的人物 , 发表自己的感想 , 从古人身上学习美好的品质 ,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。
【人物|读史阅人可省己】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也正是其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取向 , 可以反映文化、时代、人生与生活 , 而且同学们在评价过程中 , 更能增加文学与历史底蕴 。
《荆轲刺秦》一文以史为鉴 , 从历史人物的行为出发 , 由古人之事引发思考 。 太子丹“选秦武阳做副手”和“对荆轲的不信任” , 实际上就是不懂用人、不善用人 , 这是导致刺秦失败的原因之一 。 文章语言简明扼要 , 言至意达;观点表达分析得有理有据 。 作者从细微处入手 , 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洞察力与探究精神 。
而《我眼中的苏东坡》一文作者则从自身学习经历出发 , 探析对苏东坡的认识由单一到丰满的历程 , 丰满了对苏轼形象的理解 。 语言平白晓畅 , 衔接与过渡自然 , 不露斧凿之痕 , 可见学生对于苏轼形象的深刻意会 。
(广雅中学教师 刘文岩)
学生习作 1
荆轲刺秦
□李梓源 广雅中学高一(10)班
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大刺客 , 但他也是一位失败的刺客 。 荆轲刺秦失败 , 不仅反映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, 更是反衬出了太子丹不懂用人的一面 。
首先 , 太子丹单凭秦武阳“年十二杀人 , 人不敢与忤视”这一点 , 就认为他是个“勇士” , 让秦武阳去做荆轲的副手 , 这便是个错误 。 年纪轻轻就去杀人 , 导致人们不敢对他直视 , 这种人只会给别人一种市井小混混、街头小恶霸的感觉 , 绝对不能说他是武艺高强 , 更谈不上他能有多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多大的刺杀勇气 。 “人不敢与忤视”可能就是人们对秦武阳的鄙视、唾弃 , 不屑与他对视 , 而不是因为害怕 。 这种扰乱社会又无能的人 , 太子丹应该用法律制裁他 , 至少应该关他进监狱 。 但太子丹却出乎意料地让他去当荆轲的助手 , 真是搞笑至极 。 结果秦武阳在见秦王时“色变振恐” , 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。 要不是荆轲机智 , 刺秦的故事还没开始就将结束 。
太子丹不懂用人 , 还体现在另一方面 , 他竟然在荆轲临行前怀疑荆轲 , 导致荆轲在没有等到合适的助手时就不得不出发 。 太子丹只看到了荆轲出发迟 , 却不知道一个好的助手能让荆轲事半功倍 。 太子丹只是一味地想着早日刺杀秦王 , 却不知道荆轲自己早已有了计划 。 对下属不信任 , 也是太子丹不懂用人导致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之一 。
而刺秦失败的结果 , 就是导致燕国被秦国所灭 。
以史为鉴 , 我们应学会发掘别人的优点 , 这也是善于发掘人才的前提 。
学生习作 2
我眼中的苏东坡
□陈绎如 广雅中学高一(13)班
苏轼 , 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 , 人们常称呼他为苏东坡 。 这是一个近乎人人皆知的人 , 但近几天 , 本以为早已了解他的我 , 却再次被他深深震撼 , 只感觉之前对于苏东坡的学习太过浮于表面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