辅导|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——内地新疆高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( 二 )


内高班学生一般在校年龄为16—20岁 ,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育落后于生理发育的阶段 。 紧张、困惑、不安等一般情绪问题普遍多发 。 自卑与自尊、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发生时需要及时关注与缓解 。 每年新生报到之初 , 我们都会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 。 通过90项症状清单(SCL—90)和学生人际关系量表等测量工具 , 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。 不同学段、不同年级、不同民族、不同群体的身心特点都是有差异的 。 为此 ,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等校外研究机构合作 , 开展对学生学习风格、学习方法、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,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, 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。 如对内高班高一新生 , 我们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、养成与新阶段学习匹配的学习生活习惯;对高二学生 , 重点进行人际交往、青春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辅导;对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三学生 , 重点进行缓解心理焦虑、合理释放压力、生涯发展指导等方面的辅导 。
扩宽心理健康宣传渠道 ,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
多年来 , 学校依托“525”心理关爱月活动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、心理辅导室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等多元渠道 , 构建起了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网 。 做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墙上能看到、校园广播里能听到、课堂上能学到、校刊上能读到、图书角能借阅到 。 如: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创编心理健康教育专刊《心桥》;为预科年级创编《内地新疆高中班新生心理调适50问》;兼职心理教师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壁报、板报、家校小报;新生到校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内高班新生心理健康讲座;学生会心理部利用校园广播、“和一”学生会公众号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 。
创设多种活动 ,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
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内高班教育尤为重要 , 利用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信 。 结合学校 “和合”课程体系 , 我们开设生涯发展指导课 , 每周每班1课时 。 考虑到内高班学生在校内时间较多、外出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 , 由心理教师对内高班高一学生职业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, 初步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 , 然后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结果与自身对未来的定位 , 选取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;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单位研发生涯实践活动学习单或生涯探索手册;学生根据选择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生涯实践团队 , 进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涯实践活动 。 通过参观工作环境 , 了解工作内容 , 并对员工进行职业访谈 , 获得该行业的就业、工作现状及职业发展等信息;学生走出企事业单位 , 迈进虚拟的网络——阳光高考网 , 寻找感兴趣的行业相对应的大学与专业 , 然后以同类分组的形式走进大学 , 聆听专业课程 , 采访在校学长 , 反思自己对大学与专业的选择 , 厘清自己与未来的差距 。 这种“课上分析自己—企业了解职业—网络寻找专业—大学现场访谈—反思规划未来”的实践模式 , 使内高班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 ,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及新高考的“选课走班”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, 更是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的最好途径 。
与此同时 , 我们还会在高一年级开展营地教育 。 营地教育是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法 , 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营地活动中 , 深度探索自己、发现世界 , 体验生涯发展 。 我们通过集体营地活动让学生认识新环境 , 熟悉彼此 , 感受团队的力量 , 提高团队责任心与荣誉感;通过体验式学习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 ,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校内学习、生活打下良好基础;通过体验课程与团队拓展 ,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、多面思考 , 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, 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, 从而点燃内在动力 , 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, 学会选择并合理规划人生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