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图片
秋实
又到期末考试季 , 一些微信群中流传着一种号称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成绩的“聪明药” 。 有服药者“现身说法”表示 , “聪明药”不仅效果好 , 而且“没有成瘾性” 。 能让人在短期内变“聪明” , 这使一些习惯考前“临阵磨枪”的学生看到了希望 , 认为相比于天天挑灯夜读 , 吃一两颗“聪明药”要轻松、容易得多 。 专家表示 , 走这样的捷径背后是危机重重 , 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。 (1月13日《科技日报》)
“聪明药”滥用现象由来已久 , 但此次“聪明药”再次出现 , 与此前存在一些不同 。 比如 , 过去“聪明药”只有参加高考、研究生考试、职称考试等重要考试的考生才会滥用 , 可是现在就连常规的期末考试也出现考生服用“聪明药”现象 , 说明“聪明药”滥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。
更大的不同是 , 这是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之后的首个期末考试 。 按理说 , “双减”为学生松绑 , 期末考试的压力锐减 , “聪明药”就会显得多余 。 从全局的角度看 , 事实也的确如此 , 有媒体近日在全国多地调查发现 , 当前的期末考试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, 分数不再显得重要 , 趣味性考试增多 , 有些学校甚至不安排学生坐在教室里答卷 , 而是变成了快乐的智慧大闯关 。 在此背景下 , “聪明药”仍然在一些地方卖得很火 , 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。
“聪明药”反常出现 , 说明“聪明药”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和难于治理 。 “聪明药”是几种一类精神类药物的统称 , 它们都存在巨大的毒副作用 , 具有成瘾性 , 且会抑制生长发育 。 而且 , 断药后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、精神萎靡、暴躁抓狂等戒断反应 , 让服用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。 加大对“聪明药”滥用的治理力度 , 已成当务之急 。
【考试|“双减”后首个期末考试不该再现“聪明药”】作为“双减”后首个期末考试 , 这次考试不仅检验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, 也是对“双减”实施效果的一次“考核” 。 “双减”之下 , “聪明药”仍在一些地方被广泛滥用 , 反衬出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还较大 , 当地“双减”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, 为学生“减负”仍须作出努力 。
落实“双减”政策 , 学校、老师、教育培训机构等主体都需要全面参与 , 在这其中 , 家长和学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。 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 , 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 , 进而端正学习态度 , 是配合做好“双减”工作的先决条件 。 “聪明药”仍被滥用现象说明 , 提高家长和学生健康素养也是当务之急 , 假如忽视了这一点 , “双减”之下的“聪明药”滥用就难以避免 。
漫画/陈彬
推荐阅读
- 招聘|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?
- 教师|北大韦神“真实处境”跌下神坛,学生退课,班级人数不到10人
- 安徽|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,连猜两个都不对,直接“得罪”两个省
- 考研|“考研初试第三被刷,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”,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
- 基础教育|又一“铁饭碗”招聘,工作稳定福利好,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
- 考试|“考第一请吃海底捞”,考试成绩出来后,老师感叹:是给自己挖坑
- 教育部|终于轮到高中生“减负”了,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,教育部已有通知
- 质量|学校有规模,教育才有质量,解决乡村“麻雀小学”问题,刻不容缓
- 讲座|贺昌中学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“以美育人”高峰论坛
- 教育部|吕梁市教育局通知:做好寒假期间“双减”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