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,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( 二 )
像她的《桃花女儿行》、《秋窗风雨夕》、《题帕诗》和《五美吟》等 。都寄寓着深意,诗如其人,感人至深 。
作为她诗谶的《葬花辞》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,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杯具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,她以落花自况,血泪作墨,如泣如诉,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。“柳丝榆荚自芳菲,不管桃飘与李飞”,就寄有对世态炎凉,人情冷暖的愤懑;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,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?“愿奴胁下生双翼,随花飞到天尽头”,则是对完美梦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;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”,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。至于“依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依知是谁?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 。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”等未了数句,书中几次重复,特意强调,并经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述,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: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。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,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。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,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。《葬花辞》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,原因正在那里 。
诗,对于她,是不可一日无的 。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,她用诗抒写欢乐与感情,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。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,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,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,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!
然而,最激动人心、催人泪下的,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杯具性格 。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、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。在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封建社会,她不仅仅才情横溢、学识渊博,并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“性灵之学”和描述感情的角本杂剧,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。对于贾府的“混世魔王”、“祸胎孽根”、贰臣逆子贾宝玉,竟引为知音,结为同心,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 。在大观园里,不劝宝玉走“仕途经济”之道,从不说这些“混帐话”的,仅有她一人而已,所以“宝玉深敬黛玉” 。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梦想的光彩,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。
林黛玉的精神之美,更集中更强烈地体此刻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之中 。他们的感情是一种新型的,历史上从未有过的,属于未来的感情 。这种感情的最根本的特点,是建立在互相了解、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,表现得十分纯真、深挚、坚贞 。林黛玉本是一个“情痴”、“情种”,她为感情而生,又为感情而死,感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。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,爱得执著,始终如一,至死靡它 。然而,他们的感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、发展和生存的,这就难免有痛苦,甚至要为感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。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杯具的性格,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感情,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,来倾泄 。林黛玉的哭,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。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感情最终遭到毁灭时,她便“焚稿”、“绝粒”,以生命相殉 。这种感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,至纯至圣,感天地,泣鬼神,动人肺腑,撼人心灵!
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总结(三):
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,因父母先后去世,外祖母怜其孤独,接来荣国府抚养,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,但她生性孤傲,天真率直,和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,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,她藐视功名权贵,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梦想和志趣,真心相爱,但这一感情被贾母等人残酷的扼杀了,她泪尽而逝 。
林黛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,她用她的敏感多疑,用她的反抗,她的痛苦和眼泪,甚至用她的感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。
林黛玉身上同时又存在不少弱点 。因为林黛玉的家世、出身,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 。
林黛玉在探春理家之后,黛玉评论说:“要这样才好 。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。我虽不管事,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,出的多,进的少,如今若不省俭,必致后手不接 。”可见她对于自我是属于贵族阶级,对于与自我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。
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,她是很气恼的 。“黛玉冷笑道....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,拿着我比戏子,给众人取笑!”(二十二回)那里不仅仅是由于她使“小性”,而更重要的是在于:她在自我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——例如伶人——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。从而认为把自我与这类人相比,是对自我的一种侮辱 。那里,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