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安全小知识内容 关于地震安全的小知识( 六 )


远离的学生可就地躲在桌椅下面或靠墙根趴下避难 。住在高楼里的学生,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,也不要到楼梯口拥挤,应迅速躲进走廊等跨度小的空间 。
同时,大多数学生应就近躲在桌子下面,即使大楼倒塌时也会有生存的空间 。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险?地震发生时,正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、宾馆、百货商场、礼堂的人们,千万不要慌作一团,更不能造成拥挤现象而堵塞通道 。
在影剧院、礼堂的人可迅速躲在排椅下 。影剧院、礼堂多采用大跨度薄壳结构屋顶,重量轻,震时不易塌,塌下来重量也不大,因此躲在排椅下是比较安全的 。
在百货商店,如在楼上,原则上可以向下层转移,当然一定避免人流涌到楼梯造成拥挤 。一般情况下,可就地躲在墙角、立柱或大型商品旁边 。
正在电梯上的人应掌握时机迅速离开电梯 。正在行驶的车辆怎样避险?行驶在空旷地带的火车、汽车等车辆,在地震时应立即制动,停止行驶,但千万不要停留在桥梁上、立交桥下、隧道里 。
同时,应注意地震造成的地面开裂、下陷 。坐在车内的旅客,感到地震时应迅速抓紧附近的座椅、栏杆、扶手等坚固物体,防止急刹车的惯性作用而摔倒砸伤 。
在井下工作的人员怎样避险?在唐山大地震中,曾出现被困在井下15天而顽强生存下来的事情 。因此,地震时正在井下工作的矿工,如果被困在井下,千万不要气馁,要坚定信心,生存的可能性极大 。
井下的人,地震时要离开洞口、井口、洞内交叉口、丁字接头端面,变化和通道拐弯等部位 。支撑的巷道比较安全,可以避险 。
另外,地震时不要急于往外跑,否则人们拥塞在井口处,一旦塌方或井口倒塌就会造成更大伤亡 。地震发生后,井下可能会引起次生灾害,如井下水灾、瓦斯浓度增高等直接威胁井下人员安全 。
因此,震后要马上撤离到位置较高的地方 。
地震逃难时,携带物品宜精不宜多 。带多了确实害处不少:一是行动不便,在非常时期不能灵活应变;二是容易使人精疲力倦,招致疾病和灾难的打击;三是阻塞交通,给救灾工作带来诸多麻烦,同时容易招惹火灾 。
地震应急、避难需要带哪些物品最适宜呢?日本是个“地震国”,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约占全球的总数10% 。据统计,东京每年有感地震 30-40次 。所以,日本人吸取关东等历次大地震的惨重教训,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少地震避难时应急物品项目 。这里不妨介绍几个主要地区的一些情况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处和不足 。
东京千代区发行的避能袋中装有:干面包10个、塑料杯、包扎用的纱布、军用手套、红药水和碘酒等消毒剂、牙刷和牙膏、蜡烛、开罐头用具、手纸、肥皂、刮胡须刀、避难地图、防灾指南针等 。这些东西都被塞进一个塑料袋中,然后再装到避难袋中去 。袋上标有各个人的住址和姓名 。另外,地震发生时常备物品有:
小型软垫6个(保护头部)、手套6副、替换衣服、蜡烛和火柴、手电筒2个、微型收音机一架、军用水壶(两周换一次水)、罐头和开罐头用具、干面包、急救药一套、绳索、粉笔、印鉴、地图和贵重物品等 。以上东西分别装在旅行包内 。
地震应急物资与每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准有关 。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,地震应急避难可以选用如下主要物品:
(1)食品:3天左右的干粮(饼干、面包、方便面等) 。
(2)饮用水:平时用军用水壶或塑料瓶装满,并隔一段时间更换 。
(3)日常生活必需品:一两套替换衣服、手电筒、火柴、蜡烛、小刀、袖珍收音机、洗脸用具(香皂、肥皂、牙刷、牙膏、手巾、梳子等)、手纸(包括妇女卫生纸、有婴孩的还应准备好尿布)、个人常用防身药品(伤药、止痛药、胃药等)、茶杯、饭盒、适量现金和粮票、工作证或身份证、印鉴等 。
(4)机动物品:如塑料袋、雨衣或雨伞、绳索、口罩、手帕等 。假若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或个人有兴趣者,那么不妨准备几根导尿管 。1966年刑台地震时,不少人死于泌尿系统的损伤,或者说是被尿憋死的 。当时若有一些导尿管,可能会使相当的一部分人幸免于难 。所以,准备这些小小的急救器材,不仅可拯救别人,自己也可能受益 。
1、学习防震避震经验和方法
日本人将历次地震中个人防震避震的经验总结为十条:1)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;2)赶紧熄火;3)不要仓惶逃出室外; 4)发生火灾立即扑灭;5)要徒步避难,尽量少携带东西;6)严禁在狭窄的地面、墙根、悬崖、河边停留;7)注意山崩和地裂;8)在海边要注意海啸,在低洼地要注意水淹;9)不要害怕余震、不要听信谣言;10)保持秩序、注意卫生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