蹊田夺牛什么意思 蹊田夺牛( 二 )


皇权时代 , 不存在畅所欲言的制度设计 , 朝臣的言论空间完全取决于皇上的胸怀与度量 , 而宋仁宗正是一位可与唐太宗并称的“好脾气” 。欧阳修对谏官制度寄望过高 , 因此 , 他认为 , 仁宗一朝 , “增置谏官之员” , “宠用言事之臣” , 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 , 这本来是一项进步的政治措施 , 但这些谏官在公堂之上 , 占据道德高地 , 以公道自命 , 以正义自居 , 对朝廷官员横加挑剔 , 当然就会损害这些谏官的声誉 , 同时也背离了谏官制度的初衷 。
“天下之人所以为信者 , 亦以其无所利焉 。”换句话说 , 谏官对其他官员的指控与弹劾 , 只有摆脱了任何利益嫌疑与利益联想 , 才能真正树立谏官的威信 。“今拯并逐二臣 , 自居其位 , ……此之为患 , 岂谓小哉!”欧阳修对包拯开这样的口子 , 不免忧心忡忡 , 不仅使包拯的品行减分 , 而且会给谏官制度造成漏洞 。他建议朝廷“别选材臣为三司使 , 而处拯他职 , 置之京师 。使拯得避嫌疑之迹 , 以解天下之惑 , 而全拯之名节 , 不胜幸甚 。”
包拯一生弹劾他人多矣 , 今遭他人弹劾 , 也算一则政坛奇闻 。其实 , 包拯不仅知道他出任三司使所引发的“外议喧然” , 他也清楚欧阳修对他担任这一职务提出的异议 。然而 , 除了闭门不出 , 坐等裁处之外 , 他没有采取任何或婉拒或辞职以避嫌的行动 。这与他七年前(皇祐四年) , 预感自己失去皇上信任 , 而决绝地连续七次上书要求辞职外放 ,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。
此后 , 朝廷并未取消对包拯的这一任命 , 几个月后 , 风波逐渐平息 , 包拯才正式履职 , 又过一年(嘉祐六年)的四月八日朝廷才正式为他取消了“权”字 , 正式任命为三司使 。不久 , 朝廷又任命包拯为枢密副使 。
包拯对三司使取而代之、如愿以偿之后 , 功过如何 , 历史记述不尽一致 。元人修纂的《宋史》只列出了包拯的两条政绩 , 宋人修纂的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则列出了包拯的两条负面信息……
【蹊田夺牛什么意思蹊田夺牛】戏剧和小说中的包公形象 , 都是以开封府为活动舞台的 。其实 , 包公在北宋政坛上有影响的政绩 , 大多创造于谏官任上 , 并非出于开封府 。嘉祐七年(1062年)五月 , 也就是包拯正式担任三司使刚满一年 , 即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 , 享年63岁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