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艺术源于什么 敦煌艺术源于( 二 )


2 敦煌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交叉学科
敦煌藏经洞出土了六七万件珍贵文献文物,有写卷、绢画、拓本、供养器等,沧海遗珠,无价之宝 。敦煌文献内容极其丰富,涉及宗教、历史、地理、语言、文学、美术、音乐、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医学等诸多学科,记载了很多历史典籍没有记载或者简略记载的历史事件,是我们探寻历史真相的直接证据 。敦煌归义军是一个被史书记载极其简略的藩镇,而敦煌文献的发现,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藩镇运行的诸多材料,一个可供研究的个案 。
安史之乱后,敦煌之地先是被吐蕃占据,而后是归义军,无论是张氏归义军时期,还是曹氏归义军时期,敦煌皆受到粟特、回鹘与于阗的强烈影响,再后来是党项人的西夏对敦煌的统治时期,诸民族的文化、文献、文物都遗留在了敦煌,故敦煌出土了大量的吐蕃文、粟特文、于阗文、回鹘文、西夏文等文献文物,是研究藏学、粟特学、于阗学、回鹘学、西夏学等学问的重要资料来源 。
敦煌之外,丝绸之路沿线亦出土了大量汉文和少数民族文献,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吐鲁番文书、悬泉汉简、黑水城文书、库车文书等,这些文书、简牍与敦煌文献互为补充、互为鉴证,共同描绘出先民们开发西北、开拓边疆的壮丽画卷 。吐鲁番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从敦煌开始的,敦煌人多迁徙至吐鲁番屯田,故吐鲁番出土文书与敦煌文献是紧密相连的 。悬泉汉简主要是汉晋时代敦煌郡悬泉置的驿站文书,是丝路畅通、中西交流的档案见证 。黑水城文书主要是西夏、元时期的写本和印本,是研究此时期丝路文化交流的宝库 。库车文书是库木吐喇石窟附近佛塔废墟中挖出的古代梵语、婆罗谜文写本,有印度古代医方选集、骰子占卜文书等,反映的亦是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盛况 。
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是全世界石窟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,石窟艺术最初的风格,必然源自印度、贵霜、希腊,古代犍陀罗地区是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,随着佛教的东向传播,石窟艺术渐渐有了西域风格、凉州模式 。北魏将大批北凉僧人、工匠迁徙到平城,造就了云冈石窟的繁荣,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,隋唐帝国的定都长安,进入中原的佛教艺术,慢慢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、中原风格所浸染、所改造,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中原风格成为集大成者 。与佛教艺术风格东进形成对比的就是中原风格的西向回传,而诸种风格汇聚的地方,就是敦煌 。
敦煌学本身就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交叉学科,具有跨民族、跨语言、跨文化等性质 。欧美诸国的汉学家,无论是从事语言文献研究的,还是从事绘画艺术研究的,多与敦煌学有交叉,他们对敦煌学的开拓发展有贡献,敦煌学对他们认知东方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。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全世界,敦煌学是国际汉学研究中的“显学”“绝学” 。
3 讲好敦煌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
国学大师季羡林说:“世界上历史悠久、地域广阔、自成体系、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:中国、印度、希腊、 *** ,再没有第五个;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,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,再没有第二个了 。”诚然,敦煌的文化价值是突出的,敦煌的标本意义是鲜明的,讲好敦煌故事,借助敦煌文化、敦煌艺术、敦煌精神传播中国声音,用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、立体的、全面的中国,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。
敦煌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家园,各民族在此长期和平共处、友好往来,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、绚烂多姿的文化 。各族人民在这里定居下来,繁衍生息,如繁星点缀在广袤大地之上,他们的宗教信仰、风俗文化保留了下来,这也正是今天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各地多有各民族聚落、历史遗迹的原因 。各民族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乃至战争,但和平共处、友好往来是主流,诸民族、部落间的流动、贸易、交流、融合,使得中西文明得以交汇,一个繁花似锦、灿烂多彩、百花齐放的丝绸之路文化也伴之而生 。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影像证据,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合照, *** 、吐蕃人、粟特人、于阗人、回鹘人、西夏人等等的形象,至今还和谐安静地伫立在壁画之中 。岁月变迁,时光流转,虔诚的吐蕃王子,繁忙的粟特商人,美艳的回鹘公主,乃至卑微的侍女,耕作的农夫,嬉闹的儿童,转瞬千年,美丽依旧 。
敦煌是诸宗教和平共处的地方,佛教、道教、祆教、景教、摩尼教等,都曾在这里流行,敦煌藏经洞中保存有汉文景教文书《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》《景教志安乐经》,还保存有汉字摩尼教经典,即《下部赞》《摩尼光佛法仪略》和《摩尼教残经》 。在一个佛教建筑中,在一个佛经为主的藏经洞中,竟然会保存有景教、摩尼教的经典,这种并行不悖,所反映的不正是敦煌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吗!敦煌文献记载了外来的景教徒,如S.1366《归义军史衙内麦油破用历》载:“甘州来波斯僧月面七斗,油一升 。”“廿六日,支纳药波斯僧面壹斗 。”这个波斯僧就是景教僧,此外,在莫高窟北区还出土了景教十字架一枚,或许这是在敦煌歇脚的景教徒遗留之物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