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茶馆简史 茶馆简介

茶馆简介(中国茶馆简史)
喝茶是中国人的日常习惯,随行的茶馆是大家休息、玩乐、买卖、听新闻的好去处 。客人们来到茶馆,泡了一壶茶,呷了一口茶,同时摆好了龙门阵 。天空很宽,聊着天 。在茶馆里,“天下所有兄弟”,人们不分地位、贫富,聚在一起喝茶,无所不谈国家大事、家庭大事、心灵大事 。茶馆,在历史上,有茶馆、茶馆、茶馆、茶馆、茶园、茶馆、茶馆等称谓 。虽然称谓不同,但形式和内容大致相同 。

《广陵老人传》中有一个故事 。“晋文帝时期(317~322年),每天早上都有一个老妇人独自端着一壶茶到市场上卖 。从早到晚买的人从来没有停止过,但是壶里的茶一点也没有减少 。老妇人把钱给了路边可怜的乞丐 。”这应该是最早的茶摊记录 。

南北朝时期有一个饮茶住宿的“老”,可以说是今天茶馆的雏形 。茶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的《冯仕文记》 。上面写着“从邹、齐、仓、地,逐渐到景逸城,店铺多了起来,炒茶卖了,人们不问俗,投钱买酒 。它的茶来自江淮,船和车接连不断 。它位于一个多山的地区,有许多颜色 。”从唐开元开始,很多城市都有卖炒茶的店铺,只要投入资金,想喝什么就喝什么 。
茶馆在宋代已经很普遍了,《水浒传》中的王婆开了一家茶馆 。到了明朝首都大碗茶产业兴起,正式列入360行 。

到了清朝,是茶馆真正发展壮大的时候 。以北方的北京为例 。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,茶馆集中,等级森严 。一般可以分为书、酒、清、野四种茶馆 。每天有两个讲故事的活动,白天和晚上,叫做“书茶馆” 。“开卷不卖绿茶”是书茶馆的口号,行话是“白天”和“晚上亮” 。那些卖茶和酒、花生和菜豆的人被称为“茶酒馆” 。它是专门为各行各业的商人收集、交换商业信息、买卖而设计的 。它叫“清茶馆”,是今天商会的前身 。它被称为郊区废弃村庄中的“野生茶馆” 。它在春天开始时开放,在秋天结束时关闭 。蒲松龄在自己的野茶馆里完成了著名的《聊斋志异》 。

茶馆的老顾客可以赊账,喝茶的人也可以自带茶水坐下 。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,讲故事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源泉 。一大早,从全国各地装卸完货物后,苦力男们用三五块钱洗了个澡,然后去天桥找了个茶馆,要了一碗宽汁“烂肉面” 。吃完后,他们听了一本书,喝了一碗茶 。然后逛天桥,最后买三斤玉米面,带回家给老婆孩子 。

南方茶馆以广州为例 。广州人喝茶的历史至少有几百年了 。其特点是茶中有米,米中有茶 。
据考证,广州茶馆的前身是“二里亭” 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二里亭多在街口开摊,以树皮为顶,以竹子为顶 。它下面放着几条木凳,旁边放着一个炉子 。炉子上放着一壶米粥和一壶油 。老板和哥们儿站着揉面粉,把面条切成面条,放进油锅里 。同时,他们也卖一些芋头饼、松饼之类的 。因为茶叶的价格只有2%(那么72%比如1分钱),所以得名 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广州的“两李亭”遍布大街小巷 。有民谣说:“去丽丽阁喝茶 。茶和银花不多 。蛋糕是吃一切的最好方法,没有花也是最好的吃法 。”

主要的茶叶客户主要是一些肩扛小贩,即以卖苦力为生的贫困劳动者,又称“三兴”(建筑工人的总称)和做苦力(搬运工)的群众 。他们累了一天一夜,一大早就借茶馆寻求喘息,见见工人,了解一下市场,发发牢骚,看看哪里有活干 。每天早上四五点,茶馆的门一开,工人们就挤进一两千个座位,坐十几分钟 。茶友每天坐在固定的座位上 。只要没有人缺席,他们就可以见面,聊聊身边发生的事情 。

当时只有一个杯子,没有两个 。“一杯”是指用石湾做的绿色玻璃壶泡茶,每人一杯冰茶 。当然,他们喝的茶质量很差,大部分都是下脚料茶叶,也就是“上等或中级茶馆的客人喝完下脚料茶叶,然后晒干,再炒,或者加点颜色” 。零食的种类也很有限,只有芋头饼、芽苗粉等食物 。使用的茶壶质量也很差 。大多是石湾(石湾镇现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)出产的粗制青釉,耳朵大嘴巴粗 。因为它们看起来像鹌鹑,所以被称为“鹌鹑锅” 。
【中国茶馆简史 茶馆简介】
当然,这个李二馆不能满足一些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客人,于是茶馆应运而生 。茶馆比李二馆更高档,喝茶也很讲究,环境也相对舒适 。“一些餐厅有更华丽的家具,大理石面的电梯,雕刻的椅子,干净的地板和墙壁” 。自然,你喝的茶也是比较高档的 。“无论红茶还是绿茶,都要有花瓣的香味,让牙齿和脸颊干净甜美” 。喝茶吃饭也很精致 。它不再是粗糙的海绵蛋糕或发芽粉,而是相对精美的菱角蛋糕、烧麦、糯米鸡、叉烧包等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