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红旗渠的故事,红旗渠故事 。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。

文章插图

文章插图
核心提示
宛如天上银河落在太行绝壁上,这就是当年林州人民一炮炮炸、一钎钎凿、一石石砌出来的红旗渠 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这抹靠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从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,经反复锤炼、丰富发展,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 。
今年5月5日,到上海参加完全国大学生“党史我来讲”活动的“红旗渠特等劳模”张买江,在几位大学生的陪同下,拿出从家乡林州市带来的两塑料瓶水,深情地倒入黄浦江中 。张买江自豪地说:“红旗渠水汇入黄浦江水,愿它们长流不息 。”
精神是干出来的
这么不可想象的事都干成了,对中国人来说,没有什么不可能
“除险英雄任羊成,阎王殿里报了名 。”谈起战天斗地的岁月,83岁的任羊成老人满怀激情,“1960年2月11日,我们赶了一天的山路,晚上九点才到红旗渠源头——山西平顺县石城镇参加会战”,“有吃的吗?”接待的同志说“有” 。我们到伙房一看,是红薯和一锅红薯秧汤 。“有住的吗?”接待的同志把我们领到一个土崖边,只见土崖上画着圈,大圈俩人,小圈一人,谁住谁掏洞 。
1960年秋,红旗渠修到 鹉崖,这里上不见青天,下边是滔滔漳河水 。在这险要之地放过炮后,被崩酥的活石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,悬在民工头上 。
一天,正在清理一个30多米深的山崖里的悬石时,一块石头突然落下,正砸在我嘴上,四颗门牙全被砸掉,紧紧压住了舌头,我从腰里拿出小钢钎,插进嘴里把牙拔了出来……
许多老年人讲,当年修建红旗渠,全县“男女老少齐上阵、枯木朽竹齐努力” 。1960年初,张买江的父亲加入了修渠大军,不久,就牺牲在渠上 。1961年正月,母亲对年仅13岁的大儿子张买江说:“你上渠!渠里不来水,你别回家!”张买江说:“母亲带着我走了一天半,才到工地上,并郑重地把父亲牺牲前盖过的被子交给我 。”
经过10年苦战,林州人民削平山头1250个,钻隧洞211个,架设渡槽152座,终于修通1500公里长的“生命渠”,引来了“幸福水” 。
2010年,一位美国友人参观完红旗渠后感叹道:“这么不可想象的事都干成了,对中国人来说,没有什么不可能 。”
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:“精神是干出来的 。修建红旗渠是我们党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,组织发动群众,从群众身上汲取不可思议能量的一次伟大实践,红旗渠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精神坐标 。”
与时俱进 “淬火”升华
林州人民走出了“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”跨越式三部曲
登上太行山,俯瞰林州市,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呈现于眼前 。林州市市长王军说:“去年,林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18亿元,其中工业已达70% 。回首半个世纪的征程,林州人民走出了‘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’跨越式三部曲,正在向着科学发展、社会和谐的‘美太行’目标大步前行 。”
红旗渠的建设,为林州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 。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,他们走出大山,把红旗渠精神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“淬火”,用“一把瓦刀开出致富路” 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,太原市急需在市中心干道修一条400米的地下电缆工程,要求夜间施工,天明清路,全线横穿3条马路,地下是蛛网般的供水、供电、通讯线路,工期只有20天 。面对如此之难的工程,当地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婉言谢绝 。穿蓝布袄的林县建筑队队长郭顺兴却主动找上门:“这个工程,我们接 。”300余人用钢钎、铁锤凿开70厘米厚的冻土,12天后工程验收合格 。
别人不愿干、不敢干的苦活,他们干!靠着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,林州人打开了市场 。目前,林州拥有建筑队3100多个,从业人员16.7万人,遍布全国26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城市 。
“一辆东风车,半吨林州铁 。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农村工业化大潮的涌起,那些外出的建筑工匠开始将资金、技术、信息带回家乡,从“盖大楼”转向“办工厂” 。
方保明的父亲今年82岁,曾参加过修建红旗渠,现在走路腿还是硬的 。方保明说,“从父亲身上,我学到了‘艰苦奋斗’四个字,让我受用一辈子 。”
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说:“红旗渠精神体现出一种不畏艰难险阻、勇于改变现状、促进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,这种可贵的价值取向不但深深渗入林州人民的实践活动中,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以强化 。”
推荐阅读
- 葡萄酒销售渠道,葡萄酒销售方法技巧
- 伯牙子期的故事简短点
-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50字?
- 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
- 狼与香辛料讲的什么故事啊
- 《南烟斋笔录》名字改成了《一曲三笙》,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?
- iPhone14的抢购渠道盘点 苹果14 系列手机如何补买
- 小鲤鱼跳龙门是什么故事?
- 卧薪尝胆的主要人物 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
- 六尺巷的故事简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