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鼓二中徐皛玥简介 徐皛玥个人资料百科( 三 )


校友王磊,1989年考入北大,现在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教,是《科学》杂志评出的「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」 。校友章红,1984年考入南京大学,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,她的母亲杨本芬也是作家,写了三部曲《秋园》《浮木》《我本芬芳》,他们一家在铜鼓生活过二十多年 。

铜鼓二中徐皛玥简介 徐皛玥个人资料百科

文章插图
铜鼓二中徐皛玥简介 徐皛玥个人资料百科

文章插图
校园里挂着杰出校友的照片 林松果 摄 校园里挂着杰出校友的照片 林松果 摄
章红告诉《人物》,铜鼓中学的辉煌有其时代背景——教他们的老师,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大城市下放到山区的大学生 。她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天津人,物理老师是上海人,化学老师是福建人 。他们毕业于浙大这样的名校 。而当时的学生,也有家学渊源,很多都是知识青年的后代 。
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,社会开始松动 。老教师们有的退休,有的回了老家 。后来还有一些从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铜鼓的老师,但只要找到机会,他们就会陆续离开,到城市里去 。
如今,行政强力消失后,铜鼓的教职已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。最近几年,郑胜保负责招聘,每年都要带队到南昌去招老师,理想情况下,他们希望能招到研究生,但这很难,只能降低标准,如果是江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,本科也可以 。但还是吃力,就再降,宜春学院的毕业生也可以 。
前些年,他还去过华中师范大学,第一年一个都没招到 。第二年再去,还是没有 。后来,他就不再去了 。
同样在凋零的还有生源 。郑胜保说,他认同那句「寒门难出贵子」,铜鼓每年考出去的学子,很少有人回来,尤其是上了名校的,回来的几乎为零 。没离开的人,很多是没条件离开 。他们每年招750个学生,但生源质量其实在下降,「现在我们还会看到,一个重点班的家长群里,很多家长没读过高中」 。
同时,外部世界也在变化 。2007年,江西高考改革,从估分填报变成知分填报,考生在公布考分、控制线和排名后再报志愿 。也是从这时起,铜鼓中学再没出过清华北大——知分填报更透明,比如2021年清华北大在江西招生,理科招43人,文科招20人,考生在全省排多少名,能否上线,清清楚楚;但在估分填报的年代,有些复读生或许分数高,但报志愿会更保守,而铜鼓中学的应届生年龄小,报志愿更大胆,只要敢报,还是有机会 。2007年之后,这个缝隙就不存在了 。
铜鼓中学的成绩起伏,也和全国的情况同频 。清北农村学生的比例,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降落和爬升 。在1985年,北大农村新生的比例高达38.9%,2013年则跌到了14.2% 。1990年清华的农村新生占比21.7%,到了2000年,变成了17.6% 。
「寒门再难出贵子」的讨论最强烈的2012年前后,清北都推出了相应的计划,比如「自强计划」、「筑梦计划」,使得农村新生比例有所回升 。之后各地还有面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,但惠及的范围有限,仍无法做到完全公平 。一个数据是,2017年,仅占全国高中总数的0.7%的108所高中,占据了当年全国高校专项计划35%的录取名额 。这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。
在另一条轨道上,天平也在往反方向倾斜,那就是层出不穷的高校自主选拔政策 。比如夏令营、冬令营、校长推荐制、提前批、学科竞赛及各种加分 。能拿到游戏入场券的,往往是超级中学 。
于子恒是铜鼓中学2017级学生,当年高考的理科第四名,现在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 。高中时,他参加过一次奥林匹克化学竞赛,那一次,他感触很深 。当时是在鹰潭高中考试,到了那儿,他的第一感受是——人家的校园真大 。第二天初试,他和同学都没过,他明确地意识到,「我们比不了」 。
当时竞赛的题目,跟高中化学课本的关系不大,有很多课外知识 。后来他进了大学,学了工程类和理论类的化学,才明白了那些知识 。而超级中学,会有专门的竞赛班、专业的竞赛老师,这是一条顺畅成熟的路径,一路护送学生拿金牌、进名校 。但铜鼓中学,连任课老师都不足,侈谈竞赛 。于子恒之所以被派去参加化学竞赛,而非数学和物理,也是因为后两者要求更高,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水平,也需要学生的天分和兴趣,这是一个根本无法逾越、也毫无希望的尝试 。
还有一些老师提到,学校能否与外部交流,也非常重要 。一位宜春中学高三实验班的老师告诉《人物》,对高三来说,组织联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,能交流信息、知道学生的水平 。他们有八校联考,还有十校联盟,都是江西的名校,每个月考一两次 。当然了——不会带上铜鼓中学这样的县中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