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秋”到了,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。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“候平均温度”,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℃以下,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节气的民俗及养生技巧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。
立秋的民俗
1、称水
以前,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,容器的大小要一样,然后称重 。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,就表明伏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。如果立秋后的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多,有可能形成秋涝 。在淮安,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,根据水质轻重,推测秋水涨落,水重则是不祥之兆,旧有秋水涨,卖渔网之说 。
2、吃鸡蛋
此外,立秋这天,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、桃子等习俗 。鸡蛋,性平,补气虚,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。鸡蛋不伤脾胃,婴幼儿、孕妇、产妇、病人等都适合,但不宜多吃,每天1~2个比较合适 。
3、祈福
在常州的武进地区,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,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。另外,由于古时候,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,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,驱赶蝗虫 。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“争秋夺福”的说法,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。
4、秋社
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始于汉代,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。此时收获已毕,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。宋时秋社有食糕、饮酒、妇女归宁之俗 。唐韩偓《不见》诗:“此身愿作君家燕,秋社归时也不归 。”在一些地方,至今仍流传有“做社”、“敬社神”、“煮社粥”的说法 。
5、吃“渣”
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“渣”,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,并有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的俗语 。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,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。四川、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。
6、悬秤称人
清朝时,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,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,体重减轻叫叫“苦夏” 。那时的人们认为,既然瘦了就需要“补”,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“贴秋膘” 。
7、贴秋膘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,“以肉贴膘” 。
8、吃西瓜
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,称为啃秋 。而立秋这天,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——人们觉得立秋后,早晚天气变凉,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,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。
9、食秋桃
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个,吃完把核留起来 。等到除夕这天,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,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。
立秋节气养生技巧
立秋已经到来,正是我们摆脱夏季的炎热、迎来凉爽的时候 。这个时候也是气温变化时,然而却有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,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。所以说,在立秋之际,我们要做好一些防御工作,才能防病强身 。
【立秋节气的民俗及养生技巧】1. 早睡早起
早睡早起可以抵御外界疾病 。早睡,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的阳气,才能有精气神 。早起,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,防止收敛太多 。
2. 适当增减衣服
立秋时节,气温变化大,所以衣服不宜穿太多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,易受凉感冒 。因此,要根据气候变化,适当增减衣服 。
3. 养肺的好时间
要让肺健康工作,首先得润肺,最好的办法就是食疗,即多吃润肺的食物 。首选物品就是百合,它具有润肺止咳、养阴消热、清心安神的作用 。
4. 饮食有讲究
秋季进补宜以养阴清润为主 。应该多吃熟软开胃、易消化的食物,尤其是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,在秋季要做到少食多餐 。
5. 注意肠胃问题
由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宜人,所以人们的食欲便会逐渐好转 。不过,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处于较弱的状态,没有从夏季饮食的习惯中调理过来 。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,会增加肠胃负担、影响胃肠功能 。
立秋的饮食原则
1、不要暴饮暴食
一般人到了秋季,由于气候宜人,食物丰富,往往进食过多 。摄入热量过剩,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,使人发胖 。在秋季饮食中,要注意适量,而不能放纵食欲,大吃大喝 。
推荐阅读
- 肺结节im是表示大小吗 肺部结节mm和cm的区别
- 2020扇贝更便宜的多少钱一斤 今年扇贝价格多少一斤
-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意思
- 上海浦东全线封控,当地的疫情现状如何?
- 吃槟榔的注意事项 槟榔解酒注意事项
- 立秋节气的民俗及饮食禁忌
- 面粉发酵的方法 面粉发酵失败怎么补救
- 新炒锅首次使用怎么开锅养锅 刚买的新锅怎么开锅
- 世界上最大的狗排名前十名 世界上最大的狗排名 什么狗最大
- 凉皮的储存方法 关于凉皮的储存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