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生产的安全体系建设包括哪几个方面?如何定义安全体系建设?它与个人责任的落实有什么关系?( 三 )


9、作业人员是否使用了不安全的工具;
10、是否有不佩戴或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现象 。
11、各种气体管线有哪些潜在危险性;
12、液封中的液面是否保持得适当;
13、如果外部发生火灾会使设备内部处于何种危险状态;
14、如果发生火灾、爆炸 , 有无抑制火势蔓延和减少损失的必要设施;
15、使用玻璃等易碎材料制造的设备是否采用了强度大的韧性材料 , 未用这种材料时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 , 否则会出现何种危险;
16、是否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才装设视镜玻璃 , 在受压或有毒的反应容器中是否装设耐压的特殊玻璃;
17、紧急用阀或紧急开关是否易于接近操作;
18、重要的装置和受压容器最后的检查期限是否超过日期;
19、是否实现了有组织地通风换气 , 如何进行评价;
20、是否考虑了防静电措施;
21、对有爆炸敏感性的生产设备是否进行了隔离 , 是否安设了屏蔽物和防护墙;
22、为了缓和爆炸对建筑物的影响 , 采取了什幺样的措施 , 压力容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进行了登记;
23、对压力容器是否进行了外部检查、无损探伤和耐压试验;
24、压力容器是否具备档案 , 检查过没有;
25、重要设备是否制定了安全检查表;
26、设备的可靠性、可维修性如何;
27、设备本身的安全装置如何 。
28、对原料、材料、燃料的理化性质(融点、沸点、蒸气压、闪点、燃点、危险性等级等)了解如何 , 受到冲击或发生异常反应时会发生什幺样的后果;
29、工艺中所用原材料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是否经过详细核算;
30、对可燃物的防范有何措施;
31、有无粉尘爆炸的潜在性危险;
32、对材料的毒性是否了解 , 允许浓度如何;
33、容纳化学分解物质的设备是否适用 , 有何安全措施;
32、为防止腐蚀及反应生成危险物质 , 应采取何种措施;
33、原料、材料、燃料的成分是否经常变更 , 混入杂质会造成何种不安全影响 , 流程的变化对安全造成何种影响;
34、是否根据原料、材料、燃料的特性进行合理的管理;
35、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原料为何补充不上 , 有什幺潜在性的危险 , 原料的补充是否能得到及时保证;
36、使用惰性气体进行清扫、封闭时会引起何种危险 , 气源供应是否有保证;
37、原料在储藏中的稳定性如何 , 是否会发生自燃、自聚和分解等反应;
38、对包装和原料、材料、燃料的标志有何要求(如受压容器的检验标志、危险物品标志等);
39、对所用原料使用何种消防装置及灭火器材;
40、发生火灾时有何种紧急措施 。
41、对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反应操作 , 采取了何种隔离措施;
42、工艺中的各种参数是否接近了危险界限;
43、操作中会发生何种不希望的工艺流向或工艺条件以及污染;
44、装置内部会生成何种可燃或可爆性混合物;
45、对接近闪点的操作 , 采取何种防范措施;
46、对反应或中间产品 , 在流程中采取了何种安全制度 , 如果一部分成分不足或者混合比例不同 , 会产生什幺样的结果;
47、正常状态或异常状态都有什幺样的反应速度 , 如何预防异常压力、异常反应、混入杂质、流动阻塞、跑冒滴漏 , 发生了这些情况后 , 如何采取紧急措施;
48、发生异常状况时 , 是否有将反应物质迅速排放的措施;
49、有何防止急剧反应和制止急剧反应的措施;
50、泵、搅拌器等机械装置发生故障时会产生什幺样的危险;
51、设备在逐渐或急速堵塞的情况下 , 生产会出现什幺样的危险状态 。
52、车间中有毒气体浓度是否经常检测 , 是否超过最大允许浓度 , 车间中是否备有紧急沐浴、冲眼等卫生设施;
53、各种管线(蒸气、水、空气、电线)及其支架等 , 是否妨碍工作地点的通路;
54、有害气体、蒸气、粉尘和热气的通风换气情况是否良好;
55、原材料的临时堆放场所及成品和半成品的堆放是否超过规定的要求;
56、车间信道是否畅通 , 逃生信道是否通向安全地点;
57、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作是否采取隔离措施 , 隔离墙是否加强墙壁 , 窗户是否做得最小 , 玻璃是否采用不碎玻璃或内嵌铁丝网 , 屋顶必要地点是否准备了爆炸压力排放口;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