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体质的提升,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。 除了人种差异、遗传基因、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, 体育教学、生活习惯、教育体制、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儿童体质差异的原因 。 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, 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;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, 却往往把自己的孩子“困”在家中 。
【孟母呼吁】本期小孟说呼吁家长们,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孩子的锻炼方法和教育方式的同时, 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:别人能做到的, 我们为什么不能?

文章插图
我国重智轻体教育观念待改变
“每天锻炼一小时”怎样落实?
这些年, 国家相当重视儿童体质下滑问题,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 。 虽然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, 但是身边不断冒出的“小胖墩”、“小眼镜”、“豆芽菜”们却仍在警示我们, 拯救孩子体质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。
在许多人看来, 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”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 是拯救我国儿童体质的重要契机 。 有媒体如此解读, 当校园体育上升至政策高度, 意味着孩子锻炼有了政府撑腰 。 不过, 要把一项硬性规定落实到全国各地的千万所学校, 能不能贯彻到位、会不会遇到阻力、有没有保质保量, 一个个问题等待回答 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:“‘每天锻炼一小时’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, 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足、场地有限, 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;有些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单调, 学生没有太多选择, 往往一小时的时间锻炼几分钟就算了, 流于形式 。 ”

文章插图
学生跑步何时不用动员?
据了解,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只练习考试必考的掷实心球、800米、1000米等项目, “为考试而运动”让很多孩子对体育锻炼产生了逆反心理 。
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认为:“体育课既要有基础教学, 也要有一些技能的培养, 比如教会孩子们游泳、篮球、羽毛球、网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, 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参与的兴趣, 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, 在课外运动的时候也不会显得无所适从 。 ”
“运动的快乐, 需要孩子们在没有负担的状态下去感受, 在那种环境中即使是看似乏味的跑步, 也能激发出一种“单纯的快感” 。 可惜的是, 现在很多督促儿童锻炼的举措, 并未抓住孩子的天性和体育的本质 。 “这些政策的行政化意图很强, 而真正需要调动的是学生本身的积极性 。 ”熊丙奇说 。
父母应引导孩子多锻炼
智育与体育,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本应和谐共处、相辅相成 。 如今却呈对峙之势 。 面对升学压力, 大部分家长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成绩单, 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仅限于不得病 。
“你只要安心把学习搞好, 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。 ”这是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, 成绩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让孩子们与体育锻炼渐行渐远 。
我国儿童体质一降再降已然成为了社会问题, 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目前的大环境, 但至少可以从我做起 。 家长们应在闲暇时多抽时间陪孩子做做户外运动, 不要总是将孩子禁锢在房间里, 毕竟让孩子换换心情, 再回去学习也能获得更高的效率 。 也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 培养出好的体质, 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。
从学校到家庭——拒绝体质“玻璃化”

文章插图
中国孩子体育课现状:
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(市、区)监测显示, 四年级、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.5%、76%, 教育部有关部门另一项调查显示, 只有22%的小学、初中和13%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。
北京某小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 如今在他们的学校里因为家长的担心和反对, 体育课上已经没有了双杠、跳马等传统孩子们都玩过的项目课 。 而铅球课, 也因为出现过砸中学生脚, 而取消了 。 很多体育器械, 也因为用不上, 直接当废品卖了 。 “孩子摔伤碰伤了, 家长真的很生气, 投诉后, 后果很严重 。 现在小学体育课基本以不出事故为宗旨, 真的是怕家长啊 。 ”
“我们最近的体育课是集中练习垫上技巧, 我几乎一项都做不好 。 关键是, 我觉得课程安排好扭曲 。 ”一位叫高tiger的网友在博客上抱怨 。
推荐阅读
- 奶奶所谓的“大礼”差点要了孙子的命,很多老人都做过
- 4招让你春运携“天使宝宝”同行
- 小东门油炸干,真正“臭”到家
- 孩子的那些“痛”,当妈的知道多少?
- 防辐射 孕期减少“触电”4妙招
- 华为手机hd怎么关闭(华为智选怎么关闭HD)
- 笔记本xp安装QQ提示“安装文件失败”怎么办? - 欢迎阅读
- 鱼疗大揭秘 鱼疗用的是什么鱼
- “里约大冒险”倒计时三天!好啦,吐槽完该干点正经事啦
- 新生宝宝“斜颈”的纠正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