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:别忽略了人性的虚伪
就如同人性之中的“虚伪”一样,为了所谓的利益,为了他所自以为的“聪明”,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虚伪的面具,以虚伪示人,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无未必如愿,反而让虚伪葬送了自我的一生 。
其实虚伪只是一把双刃剑,你以为可以拿这把剑去保护自己,但是最后伤的也是你自己 。
人类是一种情感动物,也是因为人类的“聪明”,所以人类会为了利益伪装自己 。
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通过表象去观察,然后加以定论,很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误解或者被一个人蒙骗 。
一般来说,言语、行动、心理、应当是一致的,但是一个人却可以通过刻意的掩饰,来蒙蔽对方的眼睛 。
但是有的人,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,往往掩盖事实的真相,甚至千方百计的在语言上加以修饰,在行为上虚伪作势,让人难辨真伪 。
在元朝的时候,宣彦昭担任平阳州判官,有一天下大雨了,百姓和一个士兵在争雨伞 。
他们都说这一把雨伞是自己的,这个时候刚好被宣彦昭看到了,于是宣彦昭一生气,把伞一分为二,把两人都赶出去 。
然后他又秘密派一个人跟随他们两个,发现那个士兵非常生气的叫嚷不停,而那个百姓却说:“你自己弄丢了伞,跟我有什么关系 。”
跟随的这个士兵就把情况告诉宣彦昭,宣彦昭把他们两个又找回来,杖刑处罚了那个百姓,并命令他买伞还给士兵 。
两个人为了一把伞争夺,都各自说是自己的,后来两人离去之后,又秘密派人观察,有一个高兴,有一个生气,就说明生气的那个人,是在惋惜自己的伞被损坏了 。
而高兴的那个人,正是认为自己凭空得了半把伞而开心,所以宣彦昭的这一招可谓是非常巧妙 。
范邰任俊仪令的时候,有一天上街,发现两个人在抢一匹布,范邰就命令把布从中间分开,每个人一半回去了 。
然后派人观察,发现一个人高兴一个人难过,于是把那个高兴的人抓了起来 。
其实这些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,只要你认真去观察,一定能辨别真伪,还其中一个人清白 。
这一种奇特的方式,也是窥探人心最好的一个手段,恰当的运用了人言语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,通过错开时差的关系,窥探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本质 。
在另一个空间设置一种情景,让他们放松警惕,显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。
在某一些状况下,可以用特殊的手段特殊对待,那么在平时的人生中呢,当你遇到一些状况的时候,不是每一次都有机会用“特殊手段”,但是你同样会被人性的虚伪所蒙骗 。
有一句非常通俗的话,叫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鬼话”,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,很多人为了自我的利益,用一种虚伪的面目示人 。
二:虚伪是最拙劣的“演技”
我们不反对善意的谎言,但是反对的是那些虚伪的面目,它让一个人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能力,给其他人也造成了伤害 。
而对于一个行使虚伪的人来说,当你以为用虚伪去蒙骗他人的时候,自己得到的是一种收获和益处吗?答案是否定的 。
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,虚伪是一把双刃剑,看似伤害别人的时候,其实伤害的也是你自己 。
虚伪是一把双刃剑,这一把剑刺向你自己的时候,就是你的虚伪面目示人的时候 。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,没有谎言能永久的存在 。
古人有这样一句话,叫做: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 。
对于那些存有侥幸心理,虚伪面目示人的时候,不管你做了什么样的坏事,最终都是要暴露的 。
汉高祖刘邦封他的侄子刘濞做吴王,刘濞野心非常大,与汉景帝有冤仇,所以暗中谋反 。
据《汉书》记载,辞赋家枚乘在吴王刘濞手下供职担任郎中,他看出来刘濞有谋反的意图,就上书劝谏 。
枚乘在上书劝谏吴王的书中这样写: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 。
刘濞没有听他的劝告,枚乘后来离开了吴国,投奔梁孝王,后来刘濞发动七国叛乱,最终身败名裂 。
枚乘劝诫他的那一句“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”,后来就演化成了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 。
这世上没有任何行为能够永久的虚伪下去,所有的虚伪终将有一天暴露出来,而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这一点 。
正所谓大智若愚,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用虚伪的面目去对待别人,因为他们知道虚伪最后伤害的一定是自己 。
三:人生的智慧,就是摒弃虚伪
杜绝智慧,抛却狡辩,民众获利百倍之多,那么虚伪是什么呢?虚伪就是机巧之心,虚伪就是我们第一要杜绝的状态 。
推荐阅读
- 纺织娘娘是什么昆虫 金铃子是什么昆虫?
- atp是什么系统 atp是什么意思?
- 叼毛和靓仔是什么意思 广东方言靓仔是什么意思?
- 面相三种眉毛看你是什么命 通过眉毛看命运好坏
- plc工作原理是什么?简述plc扫描工作过程 plc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?
- 春节是什么时候成立的,春节是什么时候用英语
- 狗最贵的品种是什么 什么狗最贵
- 冠冕堂皇什么意思,徒留一副道貌岸然什么意思
- 章回体是什么时代的写作形式 章回体是什么体裁?
- 2020年清明节前一天订婚好不好,清明是什么意思?